鄭佳欣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發佈了《保障房“遇冷”的民調分析》報告,其中對比2011年和2013年廣東省民調數據發現,2011年打算申請保障房的受訪者比例有18%,到2013年下降至4%。數據還顯示,自感需要保障房的人中,約六成人希望選擇以較低辦公室出租價向政府購房,而願意向政府租房者僅一成多。分析認為民眾申請保障房意願萎縮,系所實施的公租房制度“脫離群眾”。
  從孟子的“居者有其屋”債務整合,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安居而後樂業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人民的生存夢想。面對洶涌而至的城鎮化大潮,城市的住房問題仍然將困擾著許多人,以民為本的政府應該承擔起解決社會成員基本住房權的責任,為無法在市場上購買住房產權的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
  有經濟學家曾提出經濟適用房不建套內廁所,引發各界爭議,廣州也有政協委員提出建議,“保障房小區一個車位也不應該配建”。如何以政策改革擠壓保障房的尋租空間,需要納入保化療副作用障房的管理視野。
  經適房與商品房二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價,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經適房完全產權後售出,早已不是新鮮事。高呼以較低價向政府購房的保障需求,背後究竟是否存在真實的住房需求,還是夾雜著投資投機的取巧心態,甚至有鑽空子的腐敗心理,卻值得進一步深究。武漢經適房“六連號”京站美食案,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偽造的搖號程序讓73名委托人全部被搖中,鄭州“房妹”先後取得27套經適房房源……近年來,經適房的違規案例不時見諸報端。而在一些城市甚至爆出了面向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定向經濟適用房”,經適房變相淪為福利房,嚴重挑戰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保障房的遇冷,如果是把寄望於從經適房中牟利獲利的畸形需求擠壓出保障序列,正是保障房制度的進步和社會公平的彰顯,這樣的“遇冷”值得歡迎。
  在市場化的改革語境下,居者有其屋的住房夢想成真,應該是“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房產證”,市場和政府之間應該有著更為明晰的分工。由此,也可以將政府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保障低收入者住房”這個真正的“刀刃”上,“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目前,住建部正考慮將“公租房與廉租房並軌運行”作為調整現有住房供應體系的突破口,經適房供應將逐步減少,公租房將成為住房保障的主體,經適房退隱江湖已經逐漸成為大巴里島勢所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政策的改革亦需要過渡期與適應期。作為新生事物的公租房對不少人來說確實頗為陌生,如何深入民心被更多人所接受,如何進一步完善政策滿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需要有一個過程。在不少大城市,房子的產權與戶口往往捆綁在一起,沒有一套有產權的房子,對於數以十萬計的城市外來人口來說,就意味著無法讓自己和子女落戶,無法讓孩子入讀公立學校,公租房如何解決租客子女的入學問題?在部分城市,由於行程審批流程繁雜和過長,公租房淪為“空租房”,如何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減少行政審批?……如何破解公租房制度出爐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仍將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對於廣州而言,保障房實際上還遠遠談不上遇冷的程度,首批6709套公租房便將面對14432戶申請家庭,今年最後一批1571套經適房開售引來6895戶家庭報名登記購房意向,依然有數量眾多的輪候家庭翹首等待著新一批房源的到來。依據實際需求建設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保障房,以政策創新改革把保障房分配給最需要保障的人群,“居者有其屋”的夢想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為南方日報記者)  (原標題:以政策改革擠壓保障房的尋租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17durd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