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情趣用品帆/黨校教師
  植根於市場邏輯的價值觀“糾結”提示我們,當下社會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往往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一種存在複雜結構的有機體。這就決定了我們既不能求全責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不加辨別的、簡單化的道德審判,也不能袖室內設計手旁觀、坐視不理,而是要像“拆彈專家”一樣,對複雜的價值觀念所蘊含的正面意義和負面因素加以具體甄別。
  最近,挾前兩部電影的成功票房,郭敬明宣佈《小時代3》正式啟動。拋開電影本身表現的爭議,《小時代》所引發的價值觀角力對當下社會來說具有難室內裝潢得的標本意義。圍繞小時代的口水仗早已在微博上打得沸沸揚揚,但塵埃過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反思的呢?
  不論是微博營銷的成功,還餐飲設備是社會心態發酵使然,小時代本身具有足夠的多面性,為人們的爭論提供了場所。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爭論的主要觀點:批評郭敬明的人認為,《小時代》中除了到處堆砌的物質財富,赤裸裸展示的物質欲望,以及病態的消費主義衝動之外似乎一無是處。郭敬明及其粉絲則反駁說,“你可以不喜歡,但不代表你更好”,電影中的主人公雖然崇尚物質,但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物欲背後體現的恰恰是精神品質。兩者孰是孰非?
  正如我們這個時代所經常展現的,我們發現,爭論雙方的纏鬥,其實是兩個真理在打架。對於當下社會的人們來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獲取相應的物質回報何錯之有?不僅沒錯,而且正是我們所倡導和鼓勵的。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解放人的物質欲望的歷史,如果沒有個體對物質房屋二胎利益的渴求,又何來繁榮的市場經濟和人們個性的極大解放呢?但與此同時,不能不看到,物質與人的關係遠非如此線性,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如何看待?毋庸諱言,物質欲望的極度膨脹日益成為當下人們的普遍困擾。因此,人們也有足夠的理由對物欲至上的價值觀進行難以迴避的拷問。
  回望生活,我們捫心自問,難道諸如此類的價值觀糾結還少嗎?猝死的白領、放縱的少年、跌倒的老人、分手的夫妻,選擇的三岔口,該何去何從呢?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這種價值觀糾結很普遍,其表現就是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具體情境中的矛盾,正如《小時代》中“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的旁白所反映出的無奈,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這種糾結的根源就在於市場法則的邏輯。
  所謂市場的法則,簡言之,就是價值規律或等價交換的邏輯。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人們對等價交換會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規範,人們自身需求的滿足及其行為方式均由這種交換方式予以調節和決定,而社會也就藉由這種價值規律驅動起來向前發展。但問題是,在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的同時,市場機制的存在也催生了馬克思所謂的商品拜物教。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概念有過科學的論述,由商品拜物教概念所得到的最大啟示便是:在市場機制下,人們對於物質財富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畸形的看法或者稱之為異化。物質財富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現在卻反過來統治人本身,成為一種規制人的外在力量。只要在市場機制下,只要存在資本的巨大權力,人們之間的生產關係就往往會被商品世界的物質外觀所掩蓋,裹身於強大的物質世界,人們就難以做到完全理性地看待物質財富本身,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消費主義就是一個鮮活案例。人為了體面當然要穿衣服,但為了買一件自己也不覺得有多好的名牌而拼命掙錢就顯得有失分寸。每個女人都希望嫁個好丈夫,但如果拿富足的奢華享受與內心的真情實感做交易就不免令人唏噓不已。
  因此,只要市場機制的負面效應還發揮作用,人們的價值觀就會由於市場法則的鉗制而難以避免地形成內在張力,易於產生偏差,極端時甚至產生扭曲和畸變。
  但事情還有另外一面,馬克思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對於市場法則的超越是有可能的,他認為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和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為超出市場機制的狹隘界限提供了條件。在那種條件下,人將能夠從物質枷鎖的束縛中脫身出來,將能夠從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中解脫出來,人們的價值觀也將隨之超出物質崇拜的狹隘眼界,回歸到最合乎"人"本身的價值理念上來。到那時,人們將依據其適宜性而不是價格標簽或別人的眼光來挑選消費品,人們之間的戀愛也將真正是“自由的”而絕少物質牽絆。
  因此,對於當下社會價值觀的定位就要植根當下市場發展的深刻邏輯中去,既正視現實,充分肯定當下市場法則所孕育的價值觀念,如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奮鬥等價獲取物質財富,在這種情境下,所謂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與創業創新創造所“掛鉤”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這種物質崇拜首先意味著人的進取精神的激發,同時,又超越現實,充分預見市場法則本身的不足和缺陷,非過程性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從根本上講不合乎人的價值訴求,因為這種物質崇拜本身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借用西方經濟學的邊際遞減概念,這種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從長時段來說會趨於式微,具有暫時性,但這是很遙遠的事,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植根於市場邏輯的價值觀“糾結”提示我們,當下社會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往往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一種存在複雜結構的有機體。這就決定了我們既不能求全責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不加辨別的、簡單化的道德審判,也不能袖手旁觀、坐視不理,而是要像“拆彈專家”一樣,對複雜的價值觀念所蘊含的正面意義和負面因素加以具體甄別,提取其“合理內核”,激活其正能量,同時有限度地包容其負面效應,儘量做到“揚長抑短”、“去誤存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廓清迷思,為構建包容性的、可持續生長的價值觀形成必要的共識。  (原標題:“小時代”的價值觀糾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17durd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